窩窩 — 為動物燒聲的報導計畫

提案人 窩窩wuowuo | 訂閱式專案
NT$ 16,392 / 月

【黑熊專題】打獵錯了嗎——原民狩獵與殘缺的臺灣黑熊(上)

2018/09/05 20:05
布農族原住民於狩獵山豬時,誤捕臺灣黑熊/1964年攝  黃美秀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原住民都會獵熊嗎?臺灣黑熊為何飽受狩獵活動的威脅?狩獵與保育一定要對立嗎?

撰文 朱翊瑄 | 編輯  羅奕儒 | 設計 林昕慧


先看看,臺灣黑熊的威脅有哪些呢?


狩獵活動與臺灣黑熊息息相關

高山狩獵活動除了獵槍,也會使用套索或獸鋏陷阱,因陷阱無選擇性,當黑熊經過或為覓食而被山羌、山羊等動物的氣味吸引而來,便容易因誤觸陷阱或巧遇獵人造成傷亡。臺灣並非只有原住民會打獵,漢人的狩獵活動同樣存在,但因臺灣黑熊多頻繁活動於高山森林,棲息地與鄰近高山的原住民部落、獵場高度重疊,原民狩獵活動與臺灣黑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研究資料顯示,狩獵為目前臺灣黑熊最大的威脅。


獵熊禁忌,普遍都有嗎?

傳說中,以小米維生的布農族人,只要一粒米就可以煮一鍋飯,食物豐足不缺。直到某日,一個懶惰的婦女煮了整串小米,釀成災禍。


煮好的小米飯不斷膨脹、溢出鍋外,填滿了整個屋子,未遵守規定的婦女驚嚇不已,變成一隻老鼠慌張地逃離,族人們努力地吃、卻怎麼也吃不完一屋子小米飯,只好請臺灣黑熊來幫忙,很快地將小米飯一掃而空,終於解決「米災」。但之後,族人卻再也無法用一粒米煮飯,必須辛勞耕作。


從此布農人便告誡族人,黑熊不可以隨便獵殺帶回部落,否則小米將很快地吃完,「Pakasauhzang(布農族語)」,意即將使家人吃不飽,遭受飢餓的厄運。

原住民的文化傳說常與動物緊密相連,臺灣黑熊因隱蔽性高,多被認為是具有神秘感、危險性的動物,一旦獵捕後會招致厄運,各原住民族普遍有獵熊禁忌,如布農族與鄒族認為獵熊會帶來飢餓,泰雅族則相信熊身上有鬼神附靈,獵捕熊後將有死亡的不幸。魯凱族獵熊後帶回部落會引來疾病。傳統上,正因「恐懼」、「帶來厄運」等心態,原住民其實少有獵熊動機。


既然有禁忌,為什麼狩獵會成為黑熊的威脅?

ㄧ、我不殺牠,牠可能會殺我!

研究學者黃美秀的訪查資料,此分析呈現42隻遭獵人所捕獲的熊的各種動機比例。(資料來源:台灣黑熊保育行動綱領


雖有獵熊禁忌,但當正面接觸大型動物時,人們自然而然會出現防衛心態,害怕被攻擊而主動獵殺黑熊。研究學者曾於中央山脈山區周邊13個布農族部落進行訪查,針對174隻黑熊被捕獲方式進行統計分析:約62%因自衛心態以槍射殺黑熊,其餘38%則為陷阱誤捕。


現有研究資料中,國內尚無出現臺灣黑熊無緣由攻擊人的紀錄,事實上黑熊生性怕人,半數以上發現人類皆會迴避。人們對臺灣黑熊的知識不足與刻板印象構成黑熊生存的一大威脅。



二、文化流失,獵熊禁忌不再


各原住民狩獵文化雖有差異,但皆有與自然資源共榮共生的精神,如不可過度獵捕、預期獵物量等。當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受其他文化影響導致獵熊禁忌不再,對黑熊的威脅也隨之提高。


布農族學者海樹兒提到,目前部分老一輩的族人受日本時代末期英雄主義的影響,會將獵熊視為英雄的象徵,是傳統文化所沒有的觀念,狩獵的動機改變,也與原先獵熊禁忌互相矛盾。


此外,因現代生活方式改變,大部分族人多未居住於部落而遷居都會地區,與傳統規範早已脫節,如族語、生態智慧、狩獵文化的傳承都有流失問題,狩獵逐漸成為部分族人返鄉「休閒」的活動,卻缺乏對狩獵文化的了解,狩獵行為無法約束。傳統文化式微,也影響著臺灣黑熊的生存。

以2007年鄰近丹大南投地區的布農族訪查資料為例,可發現族人的狩獵目的已與過去的食用需求大不相同。(資料來源:台灣黑熊保育行動綱領


三、從未停止的非法買賣

2003年熊類研究學者的訪查資料中,70年代捕獲熊隻後將之販售的比例只有22%(食補或藥材使用),80年代則升高為59%,經濟市場的誘惑讓部分族人狩獵禁忌意識逐漸鬆動。(資料來源:台灣黑熊保育行動綱領


原住民文化中,獵物只共享不買賣,但隨著70至80年代山產市場興盛,加上臺灣黑熊買賣價格高,逐漸發現部分原住民對熊的利用方式有所改變,狩獵觀念不再嚴謹。


2003年,學者於部落訪查中發現仍有職業獵人(專門為了賺取收入打獵),會與特定人士交易黑熊,或族人誤捕黑熊後被收購情況,皆為檯面下的交易,且查緝不易。近年來的消費市場中,也可發現熊掌料理、熊膽製品仍持續販售,經濟誘因而產生的非法狩獵,仍是臺灣黑熊的威脅之一。(相關新聞:台灣之恥 屠熊剁掌 殘忍台灣熊掌宴4萬元



四、你的獵場,我的棲地

目前資料中,野外研究繫放、自動相機、獵人誤捕通報或是被人發現的野生臺灣黑熊中,包含存活或已死亡近30隻個體,其中高達54%四肢殘缺。(資料來源:黃美秀)

臺灣黑熊棲息地因與原民獵場重疊,且獵人一次通常會設置幾十至幾百個陷阱,當黑熊途經獵區,或是被已捕獲的草食動物吸引而來,便容易誤觸陷阱。2003年玉山國家公園研究資料顯示,所有已捕獲的15隻台灣黑熊中,約60%是因為誤中陷阱被擒獲。且未計算破壞陷阱脫逃的傷亡熊隻,此數據可能低估了陷阱對黑熊的影響。

黑熊誤觸陷阱會死亡嗎?

成年黑熊力氣大,被誤捕後通常會破壞陷阱、或帶著陷阱逃走,但套索無法自行解開,只能任由其壞死後掉落,成為斷掌或斷趾熊,也可能因傷口感染而死亡。研究學者於訪查時,也曾聽聞族人看過遺留在陷阱上的熊趾,推測也會以自殘方式脫逃。幼熊則多半因力氣不足無法逃脫,會直接被捕獲。黃美秀的研究資料顯示,誤觸陷阱為目前臺灣黑熊數量遲遲無法回升的主因。


國內陷阱取締數量


2017年年度統計,林務局在全國國有林地取締到的陷阱數量已達460件

此數據主要為深淺山所有林地,不含國家公園。獵具形式包含套索、獸鋏、鳥網等各式各樣,種類繁多,依野保法第19條,獵捕野生動物不得使用陷阱、獸鋏,查緝即現場拆除。(相關新聞:獸鋏害黑熊斷掌 林務局:新修法全禁



誤觸陷阱,可能避免嗎?

面臨瀕絕危機的臺灣黑熊,過去是馳騁全島山林的強健猛獸,現況卻因為無心的誤捕、誤殺,成為難以延續數量的物種。根據研究學者的說法,失去腳掌或腳趾的熊、除了行動不便,覓食、繁殖、獵捕動物的能力也將大幅下降,陷阱問題正讓臺灣黑熊一隻隻逐漸減少當中。


誤觸陷阱的管理涉及的層面廣,相關人權、文化、法規以及生物科學專業等。過去在狩獵爭議中,曾出現主張禁獵的聲音,然而狩獵活動對於原住民來說,並不僅僅是食用目的,更是象徵社會規範、實踐生活方式的文化精神,若禁止原住民狩獵,等同於剝奪了原住民文化的核心。然而若以黑熊瀕危提出全面禁獵,對原先就有獵熊禁忌的原住民來說又是何等的欲加之罪?


在歷經政治環境的轉變與文化融合,現今的臺灣傳統原住民文化就如同黑熊一般同處於瀕危弱勢,除了不打獵,原民狩獵與黑熊保育是否還有其他共存的解方?


繼續閱讀《打獵錯了嗎?——原民狩獵與殘缺的臺灣黑熊(下)


你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提起臺灣黑熊,你腦中浮現的是可愛的熊讚?還是動物園站立的波比?臺灣黑熊為全島最大、也是唯一的熊科動物,無論機場、捷運等隨處可見,代表臺灣精神與形象。然而人們卻總是遺忘,還有一群穿梭在山林之間、努力生存的野生黑熊們。1998年學者發現了野外黑熊斷肢斷趾的情況,二十年過去了,黑熊族群數量卻持續下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樣粗勇健壯的動物,難逃瀕臨絕種的命運?會不會有一天,臺灣黑熊就真的只剩吉祥物了呢?

窩窩用一整本的雜誌來介紹關於石虎與黑熊的繁榮過往到瀕危現況,也透過數十篇的網路報導來述說關於牠們的生存危機以及相關保育的行動,期盼透過閱讀建立正確的知識與觀念,誠摯邀請您訂閱雜誌或網路報導。

註冊 / 登入後才能留言。

© 嘖室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