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 — 為動物燒聲的報導計畫

提案人 窩窩wuowuo | 訂閱式專案
NT$ 16,392 / 月

【黑熊專題】套索圈住的傷痕——斷趾的阿里

2018/08/07 19:38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野外的臺灣黑熊為什麼會來到人類世界呢?被收容後的生活過得好嗎?圈養的限制又該如何去克服呢?
臺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住了一隻名叫阿里的臺灣黑熊,牠來自花蓮玉里,曾經可以擁有整片森林,卻因為一次的失足,毫無選擇的來到人類的世界。


撰文 朱翊瑄    |    編輯  羅奕儒    |    設計 林昕慧、黃品瑄


故事情節為真實事件,由特生中心前副主任 楊吉宗 提供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低海拔試驗站
專供臺灣特有珍稀物種收容、繁殖、研究與保育,目前站內共收容四隻臺灣黑熊,三隻亞洲黑熊。

2002年,一日在花蓮玉里拍片的導演巧遇朋友,聽聞有獵人捕獲一隻幼年臺灣黑熊正在販售,一問之下得知,熊媽媽已遭射擊。於心不忍的導演,因擔心小黑熊的也會和媽媽同樣下場,便買下小熊,聯絡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主任能否協助收容。


不快樂的阿里

被送至特生中心收容的阿里,當時約六個月大,體型幾乎僅一隻中型犬的大小。阿里從小就對人類相當警戒,一旦靠近就會威嚇、吼叫、甚至對人發脾氣。每當需清理環境、移籠時都是一項艱難任務。最後常是照養員進入籠內,一手拿著掃把防身,一手以水柱沖刷驅趕牠,對人與動物都是相當大的危險跟壓力。


成年後,一次因台灣黑熊復育研究預備實驗之需,研究人員從阿里腿上取了小部分組織做細胞培養,期望未來做複製與保存研究物種之用。未料當時一個不到10公分的小傷口竟無法癒合,加上季節交替時阿里就會不斷抓咬,漸漸變成一道近20x20公分的開放性傷口。不穩定的情緒,加上傷口清創的需求,讓照養更加困難。


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前副主任,也同為計畫當時參與人楊吉宗說法,當初以阿里取樣的計劃名稱為:「台灣黑熊復育計畫:(1)以動物複製技術生產與保存台灣黑熊異種間核轉置胚」。是特生中心研究人員與中興大學合作,其目的是培養複製及保存DNA或胚,以作爾後復育之必需。因此採取阿里的組織樣本作預備實驗,但後來因經費、人力問題,計劃並未通過且中止。


2002年,阿里右後腳因誤中套索進行救傷,最後只保留下一個趾頭。 照片提供:楊吉宗

幼時得阿里,常因焦躁、緊張而不斷攀爬籠舍或低鳴吼叫。 照片提供:楊吉宗

無法康復的創傷記憶

「雖然這麼說很不科學,但我真的沒有看過一隻這麼悲傷的動物,牠甚至會發呆、嘆氣。」

2015年於各收容單位進行黑熊圈養行為研究的林靜芬,回想觀察阿里的狀況,感嘆地說道。阿里的行為異常,明顯反映在生活中,除了吃飯,牠可以不間斷來回踱步十個小時以上,中間偶爾停頓幾秒鐘,再接著走。


林靜芬推測,阿里嚴重的行為異常、加上對人的不友善與季節性自殘狀況,應該並非單純刻板行為,而是一種「創傷記憶」。親眼看到媽媽的死亡、被人類捕獲的記憶可能都對牠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


神奇的訓練課程

為了傷口處理與改善阿里的情緒,2016年特生中心決定嘗試動物正向訓練,透過做對即給予獎勵的方式,讓阿里學習各種指令,藉此培養信任感,也增加單調圈養生活中的刺激,減緩刻板行為的發生。


沒想到阿里不但投入、學得快,還遠遠超越試驗站中其他黑熊的表現。透過訓練課程,阿里終於稍稍放下對人類的戒心,不但願意配合指令讓獸醫清理傷口,過去的焦慮、害怕也改善不少。


特生中心的訓練員敏惠表示,黑熊的訓練每天固定於餵食之前進行。動物訓練如同人與熊的溝通橋樑,黑熊們經過訓練後,可依照指令做出指定動作或移動,使照養員能夠更輕鬆的進行餵食、打掃等工作,也可協助獸醫順利進行醫療行為,減少黑熊們的緊迫,也增加站內人員工作的安全性。


去年起透過醫療訓練,已經可以訓練指令替每隻黑熊們平靜地進行麻醉注射,進行一年一次的健康檢查,不需要再透過吹箭的方式,無論對動物或人來說都是相當大的幫助與進步。


訓練方法

試驗站採用正向訓練,運用做對即給予獎勵的方式,讓黑熊們理解「喔!原來我這樣做有東西可以吃!」之後再漸進式的加入哨音與指揮棒,訓練黑熊們完成指定的動作。

訓練工具

黑熊訓練必備指揮棒、哨子、熊飼料:


  • 哨音:一做對就「嗶!」的聲響,連結每次做對時的獎勵,讓黑熊們記住指令與聲音,任何人員都可以順利完成訓練。
  • 指揮棒:協助訓練師給予動作指令。
  • 熊飼料:站內的黑熊們特別喜歡泡軟的飼料,是訓練時必備的獎賞!

正在完成【抽血】訓練指令的阿里,無論動作或速度都非常精準。

【張嘴】和抽血指令都是醫療訓練的項目之一,阿里配合指令張開嘴巴,檢查口腔。

【跟隨】指令的訓練,阿里正隨著訓練師的指揮棒移動


抹不掉的傷痕

套索圈住了阿里的腳,也圈住了牠的一生。

根據過去的訪查資料顯示,野外因陷阱造成殘缺的臺灣黑熊不在少數。成熊因力氣大,誤中套索多半可破壞、並帶著陷阱逃走,但因套索無法自行解開,久而四肢末梢會因壞死而掉落,形成斷肢或斷趾;能夠成功被獵人捕獲以幼熊居多,因為體型、力氣較小難以掙脫,推估比例約為成熊的兩倍。 黃美秀教授指出,目前曾接觸過的28隻臺灣黑熊中,54%皆有因陷阱四肢殘缺的情況。


雖然阿里幸運地逃過一死,但因過去被捕獲的經驗加上天性需求,人類與圈養環境卻始終是牠的壓力來源,無論心理或身體,都留下了一道因人而產生的傷痕,始終無法癒合。


我們或許應該去思考,該如何避免再有下一隻因為失足而失去自由的阿里。


套索是一種繩索結構的陷阱,有分為套腳式或吊頸式兩種,通常用來捕捉山羌、山羊、山豬等偶蹄類動物。


自殘行為讓實驗造成的傷口總是好不了。 照片提供|特生中心

癒合後的右腳掌只剩一趾,如同布娃娃腳。

現在的阿里,雖然仍對人有些警戒,但有持續進步中喔!

活潑好動的阿里,彷彿一個停不下來的大男孩。


番外篇:為什麼圈養的熊都有刻板行為?

熊科動物有相當複雜的行為模式,如築巢、探索、挖掘、獵捕、撲殺等行為。當因環境有所限制無法展現自然行為時,累積過多精力、慾望未被滿足,便會焦慮、緊迫,或出現刻板行為,即一種動物無法逃離緊迫環境時的異常行為,一旦出現便不會停止,只能試圖減緩。


野外臺灣黑熊最高活動範圍可廣達五百平方公里,將近五萬個足球場的面積。且熊相當聰明,學習能力強,難以適應單調的人為環境。


研究顯示,臺灣現有圈養的每一隻熊都有刻板行為,多半會運用「豐富化」方式,意指設計出符合熊的天性,又可增加刺激與活動量,豐富生活的餵食或飼養方法,盡量減緩刻板行為發生的頻率。

參考資料:動物園學報第13期、台灣圈養亞洲黑熊之行為模式與經營管理現況




豐富化生活?如何做?

人為圈養環境與野外的差異,除了空間大小的限制之外。自然環境中因有四季變化,以及不同氣候所孕育的生態,環境是不斷變動且豐富性高的。人為圈養環境多為室內建築物,空間面積小且單調,其實無法滿足黑熊的需求。

以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來說,照養員需絞盡腦汁豐富黑熊的生活,每日會將黑熊們的食物切成小塊狀,放置在籠舍各處,讓牠們可以花時間探索環境,並運用爪子挖掘進食;也會不定期提供自製玩具,或是採集野外植物給黑熊們探索、覓食,「讓黑熊們不無聊」就是每天最大的挑戰。

此外,照養員每季更需做為期五天的黑熊行為觀察,統計分析站內黑熊的刻板行為頻率與程度、評估當季豐富化與訓練課程的成效。

照養員每天將食物放置(藏)在不同的位置,讓黑熊自行覓食。

將正餐的一部分隨意拋灑在活動場中,讓黑熊花時間從草堆、木頭中尋找,模擬在野外進食的方式。

超專注正在尋找食物的阿里!


提起臺灣黑熊,你腦中浮現的是可愛的熊讚?還是動物園站立的波比?臺灣黑熊為全島最大、也是唯一的熊科動物,無論機場、捷運等隨處可見,代表臺灣精神與形象。然而人們卻總是遺忘,還有一群穿梭在山林之間、努力生存的野生黑熊們。1998年學者發現了野外黑熊斷肢斷趾的情況,二十年過去了,黑熊族群數量卻持續下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樣粗勇健壯的動物,難逃瀕臨絕種的命運?會不會有一天,臺灣黑熊就真的只剩吉祥物了呢?

窩窩用一整本的雜誌來介紹關於石虎與黑熊的繁榮過往到瀕危現況,也透過數十篇的網路報導來述說關於牠們的生存危機以及相關保育的行動,期盼透過閱讀建立正確的知識與觀念,誠摯邀請您訂閱雜誌或網路報導。

註冊 / 登入後才能留言。

© 嘖室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