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 — 為動物燒聲的報導計畫

提案人 窩窩wuowuo | 訂閱式專案
NT$ 16,392 / 月

成為廚餘以前——從食物浪費到惜食的實踐

2019/03/02 00:14

關於這篇文章,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廚餘,一直是台灣回收處理的棘手挑戰;事實上,廚餘問題不是從「倒廚餘」這個動作才開始。我們回溯食物為何成為廚餘,發現整個食物供應鏈與現代的消費者習慣,都在共同製造過多的食物。面對龐大的剩食製造鏈,先別感到沮喪,我們仍能透過簡單的惜食行動,從根本解決廚餘問題。

成為廚餘以前——從食物浪費到惜食的實踐

撰文|黃珮蓁    編輯|陳信安 設計|陳億瑞   攝影|窩窩


受訪者


在現代社會中,食物浪費的問題與整體消費習慣息息相關,難以單靠廚餘回收再利用來克服。


你的廚餘,不是你的廚餘。


台灣平均每年回收54萬噸熟廚餘和23萬噸生廚餘,另外還有144萬噸廚餘混入一般垃圾通通燒毀。從1980年代就在推廣廚餘回收再利用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發現,廚餘量居高不下的癥結點不只回收管道不足,更關鍵的是食物浪費。「不是有回收就沒關係、就可以不要這些食物了!」,在主婦聯盟資歷已有30年的林貴瑛講師說。


環保署設立兩類的廚餘回收項目,讓廚餘能完全發揮價值——不可食用的果皮骨頭作堆肥、人們烹煮後吃剩的食物作養豬;但實際上收回來的廚餘通常混雜了完整、仍可食用的「剩食」(surplus food)。剩食指的是製造給人吃,卻沒有被人吃下肚的食品,將這些可食用的食物,直接丟入廚餘回收管道其實形同食物浪費。


食物浪費的問題有多嚴重?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研究團隊發表的「亞太糧損資料庫」(APEC-FLOWS)做出了推估:2013年台灣一共產生340萬噸的剩食,也就是說一位台灣人每天製造的剩食就有 430克,等同於一盒炒飯的重量。



都市的必要之惡:就算都吃完,還是在浪費食物!

將視野放大到整個食物供應鏈,從生產、儲存包裝、加工運輸、販售批發,到每間餐廳和家戶餐桌,每個環節其實都有食物被浪費。


在食品製作的生產線上,就可能因儲存或運輸設備不夠完善,而導致食物腐壞;發展中國家在前端環節就有較高的食物耗損。「像越南農產品送到胡志明市都已經只剩50%,他們就跟台灣學產地運銷。供需精準是最好的,例如日本的超低溫配送冷鏈」,徐世勳以鄰近亞洲國家舉例。


然而,台灣一年丟棄的340萬噸剩食中,約有四成來自前端的生產、儲存、加工,而在零售與消費者那端的浪費竟超過了六成。徐世勳認為,不論農林漁牧,對於靠天吃飯的生產端來說,其實很難依照精準的供需比例來生產,難免會產生糧食耗損。但當大多消費者離產地越來越遠,對食品安全和外觀卻有嚴格的標準,便會向上反映到量販店與農民,慢慢就形成了整體的食物浪費。


例如那些賣相差的農產品,也經常在登上貨架前就被當作格外品丟棄,而零售端必須依法丟棄超過期限且未賣出的食品。消費端的浪費主要則是來自過度購買與保存不當,徐世勳認為,關鍵在於快速的都市化導致消費者嗜好改變,「像是蘋果不能撞到啊,那是消費者不知道,消費觀念誤解反而造成上游什麼都變成格外品,在農場就先報廢了。」


廚餘回收再利用,不就好了嗎?

走入民間清潔業者處理廚餘的現場,發現除非特別分類熟廚餘,否則回收來的廚餘裡通常都混雜了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食物殘渣。台灣的廚餘回收狀況並不理想,每年不但有一百多噸廚餘被焚燒,再利用的流程與管道也存在許多挑戰。


環保工作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在他的著作《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中,曾提到台灣致力回收廚餘養豬,實踐了循環經濟和友善環境,甚至將台灣譽為「希望之島」之一。根據環保署規定,廚餘回收分為養豬用的熟廚餘及堆肥用生廚餘,前者即是我們所定義的剩食,而除非強制分出熟廚餘的項目,否則廚餘桶大多同時混雜了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部分。這座島的廚餘回收系統,真的是解決食物浪費的希望嗎?


林貴瑛觀察到,不論是剩食或廚餘,都和其他所有資源一樣,後端回收作業其實都相當複雜且耗能,目前的回收系統也的確有塞車的狀況,因此還是必須回到根本的源頭管理。主婦聯盟曾指出,事業廢棄物中的廚餘回收申報並不完善,難以追蹤銷售端廚餘的流向。至於家戶產生的一般廢棄物,除了有焚燒量大於回收量的問題,廚餘再利用也是困難重重;更挑戰的是台灣現正面臨非洲豬瘟疫情的風險,廚餘養豬遭受了極大爭議。(延伸閱讀:)


「零剩食不可能啦,一定有多出來的,所以要盡量救起來」,徐世勳認為剩食其實難以避免,重點在於如何處理。他透過美國環保局(EPA)提出的剩食處理優先次序,說明剩食應去與不該去的地方,「最好是透過食物銀行,來不及就打入飼料,不適合的就堆肥、工業原料,一步一步下去。最慘最不推的就是掩埋、焚燒。」


每日被丟棄的大量食物,比起廚餘桶,是否有更好的去處?從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剩食,徐世勳指出浪費的界線在於是否為「人吃的」,因此將食物捐贈給食物銀行或盡量購買即期品、格外品,都還是拯救剩食的手段。現在的1919食物銀行、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和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等機構,都是透過將剩食轉贈給需要的人們,來達到續食/惜食的目標。徐世勳以鄉村情景為比喻:「我們小時候沒有冰箱啊,吃剩的怎麼辦?隔壁的幫忙吃,隔壁就是食物銀行!以前就有這種 Common sense。」


「每個階層都可能有浪費損耗,例如生產時耗費農地、水、勞動、排放二氧化碳」,徐世勳進一步解釋,「像環保署沒有糧食安全的考量,把它(廚餘)當作燙手山芋處理掉,只要丟到掩埋就會有甲烷,對大氣的傷害是二氧化碳的22倍,所以最有效仍是源頭減量。」


如果你也願意一起從源頭把關:剩食減量指南

身為一般市井小民的我們,又能如何透過雙手促成改變?林貴瑛發現,在提到減少浪費時,許多人都會紛紛贊同這些環保觀念,但行動上卻頻頻卡關。於是她便分享了許多減少剩食的日常小撇步,鼓勵有環保理想的人們,重點在不斷實踐學習與互相提醒。



對於習慣外食的人來說,在外用餐若吃不完、店家又不提供打包,若有攜帶空便當盒或夾鏈袋,便能優雅地將乾、濕的食物分別放在不同容器裡,結束這一回合!外帶食物回家時,則得考慮自身需求量和家中的存放空間;買回家後,也能透過「先買先吃」的原則做簡易冰箱管理。若購買和囤放過多食品,不僅耗電耗能,食物也容易被堆到角落而放到壞掉,食物浪費就是這樣來的。


若是在家下廚,先確認家中已有的食材,再帶上保冰袋出門採買,就能盡量維持食品的保鮮期。林貴瑛也提醒,買菜回家途中千萬不要遇到鄰居就閒聊半小時!採買時,若遇上作物的產季則能多買,但購買後一定要適當保存與利用。蔬菜食材若沒有立即要烹煮,可先洗過並切成小塊,以紙巾、夾鏈袋或塑膠袋包著置於冷凍庫,需要用時再取出即可,即使過了產季也能有好食材。


將食材囤放於冰箱時,林貴瑛特別強調一點人們容易忽略的細節:避免將敏感食材放在門邊。她認為,打開冰箱時最先失溫的其實就是門邊的食物,尤其台灣夏天溫度高,人們又會把易酸壞的牛奶、豆漿擺在門上,就可能間接造成浪費;要維持食物的新鮮,就得保持恆溫。


當我們進一步瞭解食材,會發現能利用的部分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多,便能避免錯誤利用食材,或把其實能吃的部位丟掉;例如蒜的頭尾其實都能吃、小黃瓜和蘿蔔的皮能醃製成泡菜。經常購買環境友善食材的林貴瑛,甚至習慣帶皮食用多種蔬果,達到吃得健康乾淨又不浪費的目標。


究極行動:從零剩食到零廚餘

若上述的方法對你來說僅是小菜一碟,在你手上的食物,沒有一口是被浪費掉的。不過,難免還是會有不能吃的蔬菜根、果皮、骨頭或是酸壞的食物,這些雖然能丟到生廚餘,但晉級到這裡的你,也許可以嘗試零剩食的究極法:自製果皮酵素和盆栽堆肥!


天然蔬果酵素:清潔好幫手

  1. 容器以寶特瓶為主,並避開玻璃類器皿,由於發酵過程會出氣,可能造成玻璃罐破裂。

  2. 以1:3:10的比例,加入糖、蔬果果皮、水。除了這些原料,瓶身還須保留三分之一的空間來承接氣體。若使用了糖分高的水果(如鳳梨),就能降低糖的比例;若是已腐爛的果皮,就直接丟到生廚餘回收,因為上頭有壞菌。

  3. 材料蒐集完成的第一週裡,必須每天打開瓶子,讓發酵的氣體排出,接著開始靜置三個月。

  4. 三個月後,過濾掉未分解完的殘渣,會呈現咖啡色。加水稀釋即可作清潔劑使用,例如洗碗、洗衣服、洗馬桶等。


盆栽有機堆肥:循環經濟自己來

  1. 用水沖掉廚餘上的油鹽並擰乾,使堆肥較不易發臭。

  2. 將大塊的廚餘切成碎塊幫助腐化。

  3. 拿一盆沒有植株的盆栽,盆內鋪上一層薄薄的切碎廚餘,再蓋上一層土,以此類推疊上去。最上面一層的土要要厚一點,因為分解過程會有異味,可能會吸引蚊蟲老鼠。

  4. 植物在分解過程,細胞會破碎、水分會釋出,因此要保留孔洞讓水流出去。

  5. 開始分解後可直接種入新的植株,植物根系會分解食物,越碎的食物殘渣分解更快。

  6. 由於廚餘發酵過程會有臭味,不建議在密集住宅區或室內進行自主堆肥。


「實踐上真的不容易啊!連剛剛說的計畫性採購、食物不浪費,就已經很厚工了嘛!」即使林貴瑛已實踐綠色生活數十年,也認為要做到降低剩食的確有難度,但仍鼓勵人們試著透過每日反思與行動,讓廚餘和剩食從自己手中消失。


每人每日都製造了430克的剩食。對於吃光自己碗裡食物的人們來說,這個數字可能有點冤枉。但剩食問題並不只關乎我們餐桌上的問題而已,而是現代社會為了方便付出的成本,也是食品工業運作下的必然,更與你我的消費習慣脫離不了關係。


當食物被丟到廚餘桶、進入回收體系,即使將拿去再利用,其實都計算進了浪費量。因此廚餘回收與再利用,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源頭減量。若我們能擔負起消費者的責任、減少剩食的產生,就能避免更多可食用的食材落入廚餘回收體系當中,而無法發揮食物真正的價值。


註冊 / 登入後才能留言。

© 嘖室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