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之於一個城市的存在意義,或許可以說是一個將城市文化縮影進行式存放的密封罐子。比如它在臺北、臺南等等城市裡生成的各種聚落,能夠溫柔氣質、能夠隨性不羈,能夠大方也能夠稜稜角角。
它是你心裡一方柔軟親密的所在。會讓你今天沒有安排,或者只是單純地潛意識被引導吸引,那就去那裡,幾乎類同是不用加以思考的直線行為。 它是各種包容消化的經過,它是生活與家之間的那個轉換場所。
最好的陪伴,或許就是日常。浸淫在彼此的日常之中,成為彼此的日常。很喜歡《傷心咖啡店之歌》裡面,素園說過的這樣一段話:「我早就學會了,珍惜一個人的方式,就是一丁點也不要擁有,只要從旁邊陪陪他,做一種溫柔的襯色。只有這樣子,才不會失去他。」
而咖啡館本身,就是那個溫柔的背景襯色啊。它可以承載各種情緒,可能是快樂、可能是寂寞,它甚至可以交換許多,可能是和服務人員交換笑容或交換餐點意見與風味分享,可能是和書籍交換彼此的生活閱歷,也當然可能是、和鄰座蘊含故事的陌生人談話交心。
這個故事是一個小小的貓眼。
很喜歡咖啡館。喜歡工作時在吧臺內的視角,也喜歡休假時在吧臺外的眼光。於是這個故事,落筆至今兩年多,就像一個小小的貓眼,窺看關於那些在吧台後看見的事,與在吧台內發生的事。
有各種生命故事,與各種曾經出現在我生命當中的生活片段,謝謝參與我生活實驗的每一位。也想邀請更多人一起參與這場生活實驗,每一天,在咖啡館以內、以外,在這個公共式的特殊場域裡面,我們是每個熟悉與陌生的生活襯景。
有的很美、有的很輕,有的稍重一點,一些很小的事。
![]()
關於實體故事書出版計劃
►乙本實體故事書_【那些在咖啡館的人】
我是一個習慣將字手寫在紙頁上的人,再長的故事也是,總是要寫完才能緩慢地一個一個在鍵盤上敲打。書寫是我的樹洞,後來養成每一年寫字的習慣,前幾年的故事,印成小冊在一些咖啡館與小書店寄售,期間許多朋友建議分享在網路上,當然是可以的,但寫故事這件事,與其說被知道,更單純地傾向只是表達。分享在網路上,當然是可以的,但對我而言是這樣的:「可是、不捧著紙頁,就沒有實感了。」
如果承載著什麼的實體,一個接著一個地殞落,這個時代消逝的,可以在虛擬世界中真實地被虛擬建造起來嗎?如果可以,那麼當虛擬世界在歷史重演大蕭條,泡沫得又何止是經濟,還有什麼可以被留下?
台北的獨立書店、二手書店關掉不少,近幾個月在台南晃晃繞繞,發現期待看見的書店也掛上歇業。那些整落整落未得空處上架的書籍,就是記憶裡上個世代、十多年前書鋪應該有的模樣,幻想印象中應有的模樣。帶有不同於現在富含設計溫暖服務妥貼的新書店,是另一種文化感,滿滿歷史味道。彷彿在有些陳舊之中,隨時能夠挖出意料之外的驚喜。
可是、它們和這個時代一一揮別了,從此屬於上個時代的事。蔡倫和畢昇泉下有知,是不是也想問、文字之於世人不再有今天和它出門好好讀它的思考親密等等。反正人腦不再需要記憶體,與其和一本本端來厚重的量度交心,不如和雲端交情。從此是滑過的忘記,反正忘記、再滑就好了。
觀察過幾次,身邊的朋友買書、買CD,除了想讀以外,主要還是得要該書該音碟有收藏意義,比如設計特別比如版本珍貴。我也載有付費軟體聽歌,也翻網路文章,然友人仍不能理解,為何書櫃上有成排書籍成排CD,科技是方便的,就紙材與其它素材浪費而言是環保的,解釋冗長沒有對錯,或許就是習慣。習慣捧著紙頁讀字,眼睛不那麼疼痛,手也不會跟著螢幕發燙。這是我喜歡的習慣,於是故事書、還是想印出來。假日的午後喝杯咖啡翻兩頁,搭捷運的時候無聊翻兩頁,在咖啡館裡吃蛋糕翻兩頁。生活空檔裡的一些小事,兩張紙頁的時間。
![]()
過去幾年,因為資金的緣故,只能在影印店做微量印刷,收到故事的朋友與購買的客人,時常向我反應書籍的設計與印刷的質量。遇見這本書籍的設計師Aly以後,Aly協助排版與設計印刷,在印刷廠,少量印刷品的摺頁還是只能依靠人工,仍有前幾年紙頁封面微翹的問題。故事已經完成,六月毛樣印刷好,九月的ISBN申請出來......,如果說過去的故事是手寫筆記,如今算是一本比較完整的故事書了吧。這個貓眼是一個起點,接續這個故事還有許多不同的計畫,想先和大家分享、這一個故事。
![]()
![]()
![]()
關於贊助回饋
► 《那些在咖啡館的人》故事書 + Aura微光咖啡 西蒙波娃配方掛耳包
這一支配方豆,除了以中焙焙度往新時代更邁進一步,在配方選擇上也完全丟棄舊時代所慣用的曼特寧。並以日曬西達摩與水洗耶加雪夫兩支非洲豆為主角,哥倫比亞襯底。前段的莓果與花香詮釋西蒙·波娃的女性溫暖與細緻,哥倫比亞的草系尾韻則象徵知識份子堅實的基底。Aura微光咖啡期望以這一支新配方,讓我們在除了喝到好咖啡的同時,也能一同飲進人文歷史與思潮。Described by Aura微光咖啡
►《那些在咖啡館的人》故事書 + 抽乙張簽名照
不同於Dcard抽卡,簽名照上僅有被拍攝者的人像、職業以及簽名,沒有個資不是交友便條紙啦。想模擬一種咖啡館情境,也許今天坐在你旁邊的陌生人,是小學同學,是陌生人、他可能是一位麵包師傅也可能是一位平面設計師,更或者,她是一位知名演員。不抬頭看,沒有交談,又怎麼會知道呢?
► 《那些在咖啡館的人》故事書 + 咖啡砂磅蛋糕
咖啡粉經過萃取,其內含成分仍然相當營養,曾在全國餐旅創新研發產學應用研討會發表的論文與產品,藉由這次機會,也想跟大家分享。就讓我們一起看個故事,喝杯咖啡,然後吃一塊蛋糕吧。
![]()
WANG YI HSING
曾在Gabee.當過實習生,寫過幾期coffee tea&i的稿子。畢業後在誠品生活待了半年,認識到樓管包山包海的有趣生活。後在參差咖啡台北店、餘波未了咖啡館的店長,專長打雜。現居白河,在父母親經營的一間更像是客廳的小小咖啡館幫忙。
拿掉上述世俗定義的所謂經歷,不務正業的還有:入選過一些文學獎、擺過市集、極少量地印刷過三本自己書寫的故事。
喜歡寫字、喜歡做實驗,喜歡吃、喜歡喝,喜歡讀書、喜歡電影,喜歡聊天,也喜歡安靜。寫的做的吃的喝的讀的看的都不多,只能說喜歡的類型不限不挑不拘,喜歡熟悉的類型,也喜歡接觸不熟悉的世界。
喜歡交朋友、喜歡熱鬧,但很大程度上需要保有獨處的空間,我很喜歡散步,每個晚上也需要獨自對話的時間。相當念舊,但也喜歡新鮮的人事物,誠實而論,我可能就是一個時刻處於矛盾的人。
在咖啡館工作的這件事情,剛好滿足我矛盾的性格,可以在面對咖啡的時候專心安靜,熱情雞婆的時候就能無所保留地展現在客人面前,形形色色的遇見,也滿足了我對多采多姿生活的想像。
-
寫食實物工作室:
https://www.facebook.com/sirabito.yi/
-
Special thanks to Aly and April、Fei.
Book Designer_ Alyson Lien
Plan's Cover Photo_ April Chen
Plan's Rear cover Photo_ SyuFei Huang
認為此專案有違規或不適合嘖嘖使用者的地方嗎?請填寫表單協助我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