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大家的踴躍支持,《學習的理由》募資計劃的第一波放映場次已經暫時完售,我們團隊在驚喜之餘,也心懷感恩。為了回饋大家的熱情,我們正在努力地聯繫戲院,希望可以洽談新的加開場次。
如果場地與時間剛好無法配合,但是您仍有意願前來觀賞《學習的理由》,麻煩您前往填寫這份加開場次調查表:
https://goo.gl/YjiWLq
我們會在確認了新的放映場次後,第一時間與您聯絡,非常感謝!
台灣第一部登上大螢幕,探討教育題材的紀錄電影
從14歲拍攝到21歲,累積15年素材已入圍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印尼、台灣等九個影展,共計十項殊榮......這是《學習的理由》,一位少年費時七年打磨的「鏡子」
叩問每一位曾經、或正為成長與社會化悵然若失的你:
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
你漸漸感受到他們的離去。
不,他們仍在教室,只是不再熟悉。
彈吉他的女孩,被同學簇擁著。
才華依舊,卻不知曾幾何時,不再輕易袒露真心。
只知道,老師最近說:以她的資質,不好好讀書太可惜...
角落那女孩,眉頭緊鎖,獨自苦讀。
已經不知多久,沒看到她止不住的歡笑,以及翩翩起舞的身影。
即便怎麼讀也考不好,她仍說:「別人就是比我聰明,好後悔我以前那麼愛玩...」
團長有些心事,卻以搞笑掩飾。
爸爸要他回歸正軌,爵士鼓老師竟也突然辭職去當上班族。
但是,他的成績連一般的職校恐怕都考不上......
你以為,至少還有達文西。
下課與你一起想像宇宙如何膨脹,嘲諷「考試像吃寒天,沒營養、只有飽足感」。
此時,他卻義正嚴詞警告你:考試就是你唯一的方向,你不該想太多......
感受,鼓塞胸臆。
終於,你拿起攝影機——
一次次與他們對話,甚至探尋他們的過去...
來來往往,七年過去,更累積了十五年素材。
一切,只為當一面鏡子,叩問摯友:
「敢夢敢想的你,究竟去了哪裡?」
*想看更多故事,請進。
![]()
楊逸帆1995年出生於教職家庭,從小接受體制外教育。學校沒有圍牆、鐘聲與課本,學習方向由好奇心引領。國小時,祖母與叔叔心血管疾病病驟逝,促使他學習中西醫、營養學。知道過去鼓吹的人造奶油竟比真奶油有害,讓他驚覺:不幸往往來自迷思,或盲目接受的知識。人皆有盲點,此刻科學亦非完美。單向「教育/灌輸」新觀念,豈不是另一種洗腦,使上位者格局局限下位者視界?
國中時,看到一位兒時玩伴同學混幫派,另一位為考上好大學而犧牲友情、親情甚至健康,讓他驚覺學校裡視野與選擇的狹隘,一再迫使學生做出沒有選擇的選擇。選擇主導行為,行為累積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最後性格決定命運……
十四歲的他頓然發現:社會問題恐怕都出自人與世界的互動——不懂如何與土地相處,將永世贈禮一世耗盡;不懂如何與社會相處,非但正義不得伸,自己也成共犯;不懂如何與他人相處,愛人反傷人;不懂與自身相處,以為利己,反而傷己。從個人的身心健康,到眾生的生存空間,都不斷被人類的行為習慣蠶食鯨吞。我們不斷呼籲解決問題,卻姑息問題不斷被製造。而最早養成人們行為習慣的場域,就是家庭、學校、媒體與社群......
那時起,他便將青春完全投注於三件事上:
做朋友的鏡子,看看這樣的人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開一扇窗,向年輕人分享校外開闊的風景;
更努力從自身做起,致力營造更健康的搖籃,催生更永續的社會......
![]()
![]()
![]()
放映不是結束,而是覺察、反思與行動的開始。
因此,我們設計、開放了以下各位可以參與的學習機會,邀請各位一同朝更好的自己努力:
![]()
點我進 唱歌吧|動動筆|到現場
.....陸續更新中,請持續關注!
![]()
七年,對一位少年來說,有多長?
或許,你在14到21歲間...
...第一次交到男/女友;
...第一次獨自旅行;
...或第一次到公司實習。
楊逸帆的14到21歲,卻第一次承擔百萬資金缺口。
他不靠父母,一手募款、翻譯、講課賺錢,一手將錢付給專業剪輯師、配樂師、動畫師等製作夥伴。唯獨不曾付給「導演」自己一份薪水...
熬了五六年,終於因為影展得獎,曾獲得一點政府補助金。但他又急著將錢充公,投入青年培育,資助同為青少年的兩岸三地夥伴出國採訪、開會、做專案...
如今,他將離開台灣,展開下一段學習旅程。但他仍想著團隊的使命,不惜出國前只剩十天準備課業、打包行李、告別親友——只盼自己的作品與七年教改實驗,因最後一個半月的努力,能真正「為台灣孩子留下一扇通往開闊天空的窗」。正如他在2014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獲獎時說:
「這部片的素材,是無數年輕生命被磨滅才換到的。
但如果能選擇,我不需要拍成這部片,更不需要這些獎。
我希望用這些,換回孩子們充滿意義與快樂的童年時光。」
![]()
募了資,會如何運用?
為了讓多人透過《學習的理由》這面鏡子找回自己,並打開台灣孩子的希望之窗,我們亟須您的支持。
我們雖已使用自備款二十五萬支付五場放映成本(平均一場五萬)。此次二十五萬目標,僅足以支付放映相關成本(如剪輯、錄/混音、調光、輸出、印刷...等),不含團隊工作費。
因此,除了買優惠電影票,誠摯邀請您選擇我們的「青年覺醒一手包」資助方案,作為我們永續發展的基礎。
*以250萬為基底劃分之圓餅圖我們的回饋
*礙於系統技術上困難,票卷與一手包需分次結帳購買,造成您的不便,敬請包涵。
* 若想夠買一張以上的票卷,請提高您的贊助金額(如需兩張即 250 x 2 = 500,以此推類),並於備註欄標示需要幾張票,謝謝您!
![]()
![]()
![]()
![]()
![]()
預算規劃與我們的下一步
此次募資目標是二十五萬元,但這筆資金僅足以支付五場放映成本。
若任何一場在群募期間額滿,便會接洽戲院,爭取加開場次。
若您希望觀影,但所在地並無放映場次,請在此填寫表單,讓我們認真評估可能性!
此外,2010年起,我們便意識到光有紀錄片並不足夠,於是展開多年實驗與累積:
叩問學習的理由,是做回學習的主人。敢夢敢想,是重扛人生的擔當。
我們的終極使命,是催生一個更有責任感的社會。責任不只是對社會、對他人,更要對得起自己活著的意義。
然而,經歷多年行動,我們發現:對未被充分同理或善待的孩子來說,同理或善待他人並非理所當然。對於未經充分探索的青年,我們常聽到他們說——我自己都顧不好自己了,怎有餘力思考社會需要什麼,或我能改變什麼呢?
因此,我們將藉由《學習的理由》放映,喚起各地年輕人敢夢敢想的心,參與各地青年支持網的建構:
第一階段、
與各地據社會使命的空間和團體合作,舉辦工作坊,讓青年廣泛了解社會議題,參與社會實踐。過去,我們曾經舉辦讓青年學習探索社會使命,開啟社會意識,承擔社會責任的類營隊–不為誰;也曾在各地舉辦給中學生參與的「我的教育我設計」工作坊,參與人次達1000人以上。
經營「參與式民主」的媒體與相關活動,讓你不再是一位被動接受訊息的「閱聽者」,更是一位主動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學習者」。目前我們已在親子媒體未來Family合作專欄 –「學習的理由」,觸及流量達20000人次。
第二階段、
朝向法人化與公益信託努力,讓青年支持網絡能永續經營與分享。
與跨界、跨國團隊合作,舉辦國際論壇等交流活動,落實教育實現民主社會的願景。
我們期待,建立一個能相互傾聽,同理的環境,成為築夢者的「避風港」,讓青少年開拓視野、探索未來。為下一個世代培育深耕社會的行動者,為青年打造陪伴與成長的支持網絡。
一旦青少年走出校園、走入在地,實現「社會即學校」,我們期待:在地環境的資源與需求將成為學習的沃土;城鄉不再「落差」,而是平等而不同。
邀請您選擇我們的「青年覺醒一手包」資助方案,作為我們永續發展的基礎。
![]()
若達成以下集資目標,我們也將以下列更豐富的方案回饋大家:
![]()
![]()
▲青年覺醒的本質,是改變思維與行為,以自我實現,承擔社會需要。
Awakening以「理想社會的搖籃」自居,致力於提升年輕人、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引導與系統探究能力,培養能夠探尋自我、活出自我、貢獻自我的「青醒人」。
2009至2016年,我們廣泛探究教育、青年與人力資源問題,並藉由社群經營、教學合作、媒體共創等途徑,研討並開發制式教育、青年困境與人力資源枯竭等結構問題的切入之道及方法論,足跡遍佈台灣、香港、中國、美國。期間主要成果,包含:
- 主持自我教改工作坊,台灣、香港、中國參與者人次逾兩千人,打破學生、家長、老師、校長、社會人士之藩籬。
- 組成兩岸三地採訪團隊,創立《Awakening》線上雜誌。曾與《台灣立報》、遠見・天下集團之《未來family》、Yahoo!、教育廣播電台合作,提供符合科學考據、國際視野、青年觀點之媒體內容。
- 費時七年製作《學習的理由》紀錄片,於海內外共獲十餘影展獎項與殊榮。
- 舉辦「不為誰」青年改變家培力營,全台共計五十餘人參與,作為未來例行性培力營之試營運。
- 建立與Design for Change、創致、滾出趣、不太乖教育節、社區大學等新舊世代教育革新組織之合作默契,作為未來共構青年育成網之基礎。
- 經營「繞道手術」微信群組,維繫本團隊與大陸BottleDream、微辣青年等青年新創組織之盟友與共學關係,醞釀青年育成網前進大陸之契機。
SaveSaveSaveSaveSaveSave
對計畫還有其他疑問嗎?請見
常見問答。
認為此專案有違規或不適合嘖嘖使用者的地方嗎?請填寫表單協助我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