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到來之前,我們會先餓死。」
飢餓使免疫力降低,更難抵抗疾病入侵,「貧窮-飢餓-疾病」三者組成惡性循環。糧食,才是窮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疫苗」。
你吃台灣水餃,我們來幫助非洲婦女小農#
過去幾年,我們的團隊已在烏干達偏鄉蹲點,深入了解當地狀況,與小農搏感情、建立起互信合作關係,並逐步推動適合當地的農耕訓練、建構契作網絡。
現在,我們想邀請您一同加入,購買以台灣農產製作的水餃,支持非洲偏鄉小農、為全球糧食危機貢獻一份心力。您不需要大老遠飛到非洲,也能透夠購買產品發揮影響力!
![]()
疫情期間,穩定的農耕使偏鄉居民不致挨餓,契作的產出亦使他們持續有收入。由國合會派駐,來自台灣的曹長翎志工也參與了契作收成的過程:
![]()
我們如何幫助非洲婦女小農?#
糧食,是解決飢餓以及戰亂衝突的根本。因此多年來眾多組織前仆後繼進入非洲、試圖推行農業計畫。
但是,單純給予農業器具、發送種子與肥料是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的,在缺乏培訓也不存在市場銷售管道的情況下,小農的生活很快便會再落入貧窮。
若要創造永續的解決辦法,必須有「培訓+動機」,讓當地人從一開始便透過接受培訓的方式完全參與在計畫中,一起參與實作和收成,並保證收購、將小農與市場連結。如此一來,農戶才有動機投入新的作物種植與生產方式。
我們因此設計了為期三個月的課程,扎實地幫助小農從學習理論開始、實作直到收成取得第一筆收入。
![]()
此外,以課程中所包含的蘑菇為例,在烏干達偏鄉推廣養菇有幾大好處:
![]()
養菇可以「使農村的生產力與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的收入增加一倍」,尤其是婦女、家族式農夫、失業失學的年輕人,讓他們有機會擁有生產資源、知識,成為永續經濟的一環。
而不單只有蘑菇,課程每一項設計的核心都是「永續發展」,以偏鄉村莊社群為核心,打造一個富有韌性、友善環境;能自給自足也能與市場連結的農業模式。
這樣的願景,需要您一同加入。只要一點投資,就能幫助一名小農獲得技術和知識裝備,完成第一次收成,改善偏鄉營養不良的現狀並逐步脫離貧窮!
一點投資,給他們一個翻轉貧窮的契機#
想像一個非洲偏鄉的婦女,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她的生活一點一滴被入侵改變。她陷入貧窮,卻因為缺少「資訊」和「資源」,不知道怎樣才能改善生活環境。她不知道怎麼預防孩子營養不良,也不知如何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手上的牌只有「命運」,從沒有「機會」......
比起貧窮本身,或許更可怕的是連選擇一個改變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所能提供的農業課程與資源,就是一個「機會」。非洲婦女們並沒有坐以待斃。只要有「機會」,她們總是全力以赴,珍惜每一個扭轉「命運」的可能。
真實改變的故事:生於戰亂的普羅西,立志幫助孤兒難民#
普羅西,過去生長在戰亂中的北烏干達,五歲前父母雙逝。因成長過程受到幫助,而在成年後決定隻身前往南蘇丹幫助因內戰支離破碎的社群。
疫情爆發後的鎖國使她無處可去,也沒有收入來源。她向牧師借錢購買小雞,並在小雞長大後賣出,扣除還給牧師的錢,她在一個月內賺得接近五千台幣的收入。
這筆錢或許聽起來不多,卻足以在疫情時照顧她一家溫飽,還包括她與丈夫所收容的孩子們。要是沒有牧師給的這筆「創業基金」提供「機會」,改變就無從開始。
也因此,除了提供課程訓練外,在結訓後也為小農提供種子和雞隻作為「創業基金」。
![]()
我們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