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於 2015/07/08 募資成功
提案人 Tsaiher Cheng

《城市遇故知》台北/首爾/上海 都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

128% 128%
目標 NT$ 300,000

累計集資金額

NT$ 385,200

  • 募資人次

    265

這是一個集結了城市研究、展覽以及工作坊的出版計劃!

募資期間

2015/05/03 00:00 – 2015/07/08 23:59

計畫更新發佈於 2017/01/05
城市遇故知_書盒組設計說明
這是一個讓對目前都市更新狹隘認知不爽的你/妳,一起參與的獨立出版計劃!   
透過城市研究、展覽和工作坊的舉辦,我們希望將臺北、首爾以及上海的自發性城市更新自我實踐方法,落實在臺北的老舊社區,希望可以逐步挑戰目前想像力缺乏的城市更新過程,並將所有過程集結,以盒裝模式出版。


現在一般人認為的都市更新#

目前,都市更新在台灣,已經在主流認知裡被認定是一種空間容積的利益輸送,讓矮房子變高樓,原地主一坪換一坪搬到新房子利居住,而建設公司奪取權利變換後的容積利益模式。


我們認為可以兼顧居民利益以及社區公共性的都市更新#

然而,其實有多國內外的模式,是讓社區透過規劃前期的設計參與,兼顧個人利益、公眾利益、開發者週轉平衡的前提下,產生的都市再生行為,是現行台灣很需要的重要研究資料。

其實城市本來就可以自發增長的,如果容積增長可以確實的透過法規適時的誘發及控管,可以慢慢融合新的需求、舊房子的記憶以及社區既有的街道、公園和廣場。首爾就是這樣,為何台北不行呢?

城市遇故知出版計劃將台北首爾以及上海的居民自發性城市更新自我實踐方法,落實在台北的老舊社區。城市遇故知的中心思想圍繞在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地區開發容積控管、社區介入規劃前期的參與式設計方法、公共空間管理系統,並檢視現有都更制度的疲乏。    

(Image Credit: Bart Reuser, Next Architects)


城市是可以不斷自發增長的!都市更新可以是自主的,快慢適中的!

(Image Credit: Bart Reuser, Next Architects)





@
社造中心LIVE現場!


<台北大橋町都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第二次社區工作坊> 已經在5.16/17成功的在台北市社造中心舉辦了!透過公民的參與,為城市更新的各種可能加注由下而上的力量,替自己城市發聲!
跟我們一起關心這座城市,為她的轉變帶來更多可能!
出版是為了讓更多人透過閱讀而更深刻的理解, 也是為了透過記錄我們城市生活所面臨的問題, 而更往理想的方向前行. 做扎實的基礎研究是辛苦的, 迫切需要的! 請支持我們的出版計畫!

只要從你開始,加上只要號召身邊一位朋友一起支持,計畫就可以成功!!


我們深信,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但是聚沙成塔,每個熱情的贊助者只要號召「一位」身邊的朋友,<城市遇故知>就有可能成功!

<城市遇故知> 書本簡介:

城市更新是什麼?有哪些面向?
一個城市如何隨著時間的往前,維持最好的面貌?
近年台灣談的城市更新,是用什麼方式怎樣進行?
而過去的城市更新又是如何發生?

透過城市研究,挖掘到很多的案例顯示,東亞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更新是一種自我演化、代謝的辯證。這樣的演化過程不一定是政府主導,而是常民在生活與生存的誘發下,演化出靈活的運用手上資源,維持最能照顧生活所需空間的方式。

做為空間專業者,與對城市更新研究有興趣的社群,如何意識到這樣的過程,甚至聯合眾人的力量,把這樣的過程制度化,使其變成一種城市化或再城市化的機制,是這組套裝書會共同探討的課題。


這是一個集結了研究、展覽以及工作坊的出版計劃!

理想的城市應該是怎樣的呢?

西方歷史上無數的哲學家和建築家都曾探討過這個問題。不過,他們總將理想的典範冀望在未來的某處,卻很少從過去的歷史尋找答案。比起對理想城市帶有一種烏托邦的想像,我們認為所謂理想的城市並不會存在於一個靜定的模式,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一個透過歷史的積累而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狀態。

我們的城市研究呈現東亞三個城市(臺北、首爾以及上海)鄰里更新的案例,透過經驗觀察與空間研究,萃取不同城市空間紋理、治理機制中試圖保持動態更新的規劃方法,藉此提出整合性的觀點,試圖逼近一種接近於理想的狀態。


二戰後東亞城市迅速發展,幾個大城市如上海、首爾、台北,皆以迅速的腳步城市化,並在許多鄰里區域以複合式使用的方式發展,雖然上海的發展軌跡稍有不同,但也在70年代末後取得了重新積累的契機。

在“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過程中,我們觀察到,幾個特定城市中的鄰里沒有因為市中心商業區的轉移、住宅區往郊區擴散而失去鄰里的活力,反而透過了歷史的進程將生產、供給,和消費集中在同一塊地上中,用不同的方式自我繁衍更新。時至今日,鄰里的多樣化由複合密度裡油然而生,創意智慧自然呈現。

跨國研究的視野下,我們發現當代東亞城市共同面臨到都市發展的困境之一,為這些城市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戰後第一波都市發展的時限與邊界,它們正如火如荼地在老舊城區進行城市更新和重建。而依著不同城市的脈絡織理、社會政治經濟結構與人民對財產持有的觀念,也映照出許多都市更新不同的狀態。

最常見、也可能是不同城市最容易觀察到的共通點當然是越來越多的舊社區,以「容積調整」的方式,被更新改建成高度房地產資本導向的高樓區。此外也有另類的方式,利用舊社區改造、創意工作者進駐等重建模式,試圖找出一種新舊共存、街道文化再造的理想生活雛形。然而在更新的地圖之外,更有許多老舊鄰里,由於產權極度分散複雜,難以整合,即便房屋使用年限已到,隨時有安全的問題,仍長期處於發展凍結狀態,導致城市更新的遲緩。

總結臺北、首爾和上海的另類城市更新案例,我們可以學到甚麼?
而在我們東亞城市的轉變過程中,所謂的創意是甚麼?
我們又如何表述,從經驗中累積發展可操作的規劃方法?





我們的展覽已經於4/19在台北市社造中心開幕了!
按照我們的計劃進度在5/3準時在嘖嘖上線募資來為我們的研究出版計劃募款。



<展覽期間>

時間:2015.4.19~2015.6.16

地點: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7號

每日開放:10:00~12:00pm, 14:00~17:00pm (週一休館)


<開幕&酒會>

時間:15.4.19 (週日), 16:00~18:00pm

建築規劃師導覽/第一次社區工作坊結果呈現: Bart Reuser(Next Architects)+楊之懿 (Studio G)+鄭采和 (Boundary Unlimited)

開幕嘉賓:王俊雄(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吳碧霜(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劉欣蓉(淡江大學建築系)


<展覽籌備>

主辦單位:BOUNDARY UNLIMITED、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協辦單位:台北市社區營造學會、淡江大學建築系

策展團隊:鄭采和、黃郁喬、凃亭羽、吳依珊

活動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荷蘭創意基金會Creative Industries Fund NL


以下是《自由時報》在4月20日針對展覽的報導:


荷蘭Boundary Unlimited公司及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19日於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舉辦「城市遇故知-台北 首爾 上海 都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呈現東亞三個城市,台北首爾以及上海鄰里更新的案例,藉此提出整合性的觀點,試圖逼近一種接近於理想的狀態。

二戰以後,上海、首爾、台北迅速城市化,但進入現代後,老舊城區進行都更,越來越多的舊社區改建成高度房地,但也有舊社區改造試圖找出一種新舊共存。主策展人鄭采和表示,她與學生、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欣蓉教授以及社區規劃師王耀東合作,希望將三個城市的自發性城市更新自我實踐方法,落實在台北的老舊社區,檢視現有制度的疲乏。

荷蘭建築師Bart Reuser介紹首爾弘大區更新,他指出,南韓擁有三種土地規劃機制,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建築法規及彈性獎勵規範,其中彈性規範聰明在他們用法律誘發使用者自行改建房屋。市民如果願意將屋頂花園給一般民眾或打造綠建築改造,都可以換取一定比例的容積獎勵,兼顧居民利益以及社區公共性。
而上海靜安區因政策考量,難有自發創造的城市區域,但為了鼓勵有活動力的街道,在足夠寬度的街道上准許各式街道裝潢。鄭采和表示,當地建築師認為,「為什麼建築師要把房子蓋滿,應保留空間給使用者自行完成。」




透過社區工作坊的執行,一起和社區居民,專業者以及中外建築師一起討論各種建築物自我整建及讓都更規模更貼近生活尺度的各種可能!


 

「大橋町」,位於今大同區,其範圍涵蓋民權西路、民族西路、環河北路之一部份。 經歷過台北西城的歷史風華,町內仍保有半世紀以來發展的特色—蜿蜒的街巷里弄以及平房瓦舍。大橋頭以北的大橋町社區面對三、四十年來都市發展「東」移的外在環境變動,長期處於發展凍結狀態。因為產權極度分散,導致資金投入社區推動建物整建的遲緩。建物若無法更新會有崩塌的危險。由里長與社區規劃師團隊發動的社區微型環境改造基礎上,透過社區工作坊的執行,一起和社區居民,專業者以及中外建築師討論各種建築物自我改建及生活紋理保存的各種可能!


透過兩次的空間行動工作坊,協助大橋町的社區成員們,重新看到這個地區溫暖而迷人的生活環境特質!舉辦的兩次工作坊,將聚焦於當地建築類型及公共空間型態的探討。工作坊中心思想圍繞在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地區容積規範、空間管理系統,希望將容積獎勵所創造出來的營收,投入社區其他社會公益項目。每次工作坊將分為四組,每組將在國內外導師的帶領下針對大橋町的一塊特定區域進行討論,針對各地塊的社會族群與議題,塑造出適合的建築更新型態及開放空間設計。



<台北大橋町都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第一次社區工作坊>

時間:2015.4.18/4.19 (週六、日),10:00~16:00

領隊:劉欣蓉+王耀東+蔡明穎+Bart Reuser+李信志+林穎資+鄭采和

參與:台北大橋町居民、淡江大學建築系及台北市民


<台北大橋町都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第二次社區工作坊>

時間:2015.5.16/2015.5.17 (週六、日),10:00~16:00

領隊:劉欣蓉+王耀東+黃舒楣+Joshua Roberts+王迺慧+楊之懿+馮國安 + 黃郅鈞 + 鄭采和

參與:台北大橋町居民、淡江大學建築系及台北市民







 回饋品

城市遇故知: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出版高級印刷套裝書組/電子版套裝書組





<套裝書組內容介紹>


A. 導論書 Introduction Book:

透過城市研究,挖掘到很多案例顯示,東亞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更新是一種自我演化、代謝的辯證。這樣的演化過程不一定是政府主導,而是常民在生活與生存的誘發下,演化出靈活的運用手上資源,維持最能照顧生活所需空間的方式。做為空間專業者,與對城市更新研究有興趣的社群,如何意識到這樣的過程,甚至聯合眾人的力量,把這樣的過程制度化,使其變成一種城市化或再城市化的機制,是這本書會共同探討的課題。


B. 城市更新小辭典 Urban Renewal Handbook:

城市更新是什麼?有哪些面向?一個城市如何隨著時間的往前,維持最好的面貌?近年台灣談的城市更新,是用什麼方式怎樣進行?而過去的城市更新又是如何發生?



C. 台北首爾上海的案例地圖導覽 Taipei Seoul Shanghai Urban Mappings:

城市觀察Observation: 從東亞城市的混搭自主式都市再生方法出發!

地圖一:台灣台北東區(右上)

-       基地圖文介紹

-       參觀動線圖解

-       路上觀察學:案例地圖導覽

地圖二:韓國首爾弘大區 (中間)

-       基地圖文介紹

-       參觀動線圖解

-       路上觀察學:案例地圖導覽

地圖三:中國上海靜安區 (左下)

-       基地圖文介紹

-       參觀動線圖解

-       路上觀察學:案例地圖導覽


(首爾弘大區的路上觀察學:案例地圖導覽內頁/合成示意圖,屆時會依實際情形修改)


D. 台北首爾上海的建築轉型動態分析設計小卡組 Building Transformation Card Set  (見下方合成示意圖):

建築觀察Observation: 從東亞城市的混搭自主式都市再生方法出發!

卡組一:台灣台北東區

-       建築轉型等角透視圖 Before & After

卡組二:韓國首爾弘大區 

-       建築轉型等角透視圖 Before & After

卡組三:中國上海靜安區

-       建築轉型等角透視圖 Before & After


E. < 另類都更的台北實踐場域:台北大橋町 >公民參與工作坊全紀錄集冊 Workshop Portfolio

-       關於台北橋下的老社區:大橋町

-       更新或留舊?不同人眼中的大橋町 (居民、里長、社區規劃師、政府、建商、運動者)

-       大橋町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社區工作坊全紀錄(工作記錄、成果、討論記錄)

-       規劃設計結論與整理:為了創造更多元的都市生活, 社群融合與多元異質的空間紋理更新


F. < 2005-2015 台北都市更新 >新聞集冊 News Pad

G. < 城市遇故知_台北首爾上海都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 >展場設計紀念冊 Exhibition Portfolio

《城市遇故知: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的盒裝出版品將團隊所研究的台北東區、首爾弘大區、上海靜安區都市更新案例集結成冊,並且在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展覽內容、公民參與的大橋町社區工作坊實錄也將完整收錄於盒裝書中,經過精美的排版後將以「電子書」以及「紙本盒裝書籍」兩種模式出版!!


城市遇故知精裝筆記本


筆記本大小為A5(14.8 x 21cm),總厚約0.8cm,書封材質為精裝厚皮製,加上城市遇故知主視覺精美印刷。(圖片為合成模擬圖)

城市遇故知個性帆布袋


 袋身大小42 x 29cm,布袋袋身為米白色,帆布背帶為粉藍色。(圖片為合成模擬圖)
城市遇故知跨國旅行護照套



護照套的材質以帆布縫製,並加上精美的城市遇故知主視覺印刷,並且附有多功能的收納空間。(圖片為合成模擬圖)


城市遇故知精美明信片

大小為A5(14.8 x 21cm),300磅卡紙,雙面印刷。



國際研究團隊

鄭采和

采和于2009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設立BOUNDARY UNLIMITED,為一關懷基本人權以及社會正義的城市空間規劃顧問公司。BOUNDARY UNLIMITED以空間專業者的知識及參與式設計的經驗構築弱勢群體、政府以及市民大眾之間溝通的橋樑,並以提供獨立於政府、建商外的「第三類」城市規劃方案參與公民社會。

BOUNDARY UNLIMITED受各地文化及社區 基金會資助及委託業務營運,並和各地非政府組織及學術機構合作。近期資助及合作單位包含:荷蘭建築基金會(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Foundation)、荷蘭創意基金會(Creative Industries Fund)、香港建築師協會、香港文化交遊協會、台灣交通大學、台灣成功大學、台灣國家藝術基金會、台灣浩然基金會以及台灣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近期執行業務包含: 勞工居住權益、移民工文化地景、性工作產業空間政策、鬼城再造、公民參與公共空間以及社區再造等空間議題。

采和曾在荷蘭做過許多有趣且深刻的城市研究案例:

A. 荷蘭紅燈區再生_阿姆斯特丹紅燈區改造研究規劃 / 鄭采和
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7566

B. 鬼城再生 荷蘭閒置辦公區 AMSTEL III 城市再造研究規劃案 / 鄭采和
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16453

其他關於采和研究的資訊,可以上其公司的網頁看看。

Boundary Unlimited建築設計及城市規劃公司:
https://boundaryunlimited.com

Bart Reuser


Bart Reuser 於1999年從荷蘭台夫特大學建築系以設計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與三位同年齡的同學,他在1999年創立了荷蘭知名的Next Architects公司(www.nextarchitects.com) 。Next Architects從事的業務範圍相當廣,包含小至產品設計大至城市規劃,目前事務所規模為40人。Next Architects於2004年起在中國北京設立分公司。Bart Reuser除了是一名執業建築師外,他也是台夫特大學的兼任教授,擅長研究高密度住宅。2011年他是首爾大學的客座教授,研究並出版了“Seoulutions”一書。

楊之懿

楊之懿 2008 年於上海創立Studio G (Gastropod Studio) 蓋斯特羅波城市建築研究室,專注于東亞大都會地區開發進程以及與之相關的城市建築現象。楊之懿畢業于荷蘭貝爾拉格建築研究學院(Berlage Institute)。是 Km3: Excursions on Capacity(MVRDV,2005)以及 Brussels:A Manifesto Towards the Capital of Europe(NAI,2007)課題組成員。FW: Living 系列展(2012/2013)聯合策展人。2013年以Transforming city 參加香港雙年展。著有城市發展進行時(2010)、商業造城(2011)和棲居之重(2014)。執教于中國境內多家大學。


策展/行動/出版團隊

 

策展/總編輯:鄭采和

荷蘭Boundary Unlimited城市空間規劃顧問公司主持人,長期居住在台灣台北及荷蘭阿姆斯特丹。

文字編輯:林穎資

一位城市規劃師,在台北工作,常騎著單車在城市探險,不會畫畫,努力耐心的用文字紀錄眼睛看到、身體感覺到的城市,偶爾也寫都市論述。

插圖/繪本:黃丹怡

生於台灣的荷蘭建築師,現居義大利。喜歡動手做菜、拈花惹草、圖像藝術至都市現象,生活的每個細節都是設計靈感的來源。

執行編輯/美術編輯:凃亭羽

國北教文創系大三學生,是一個習慣視覺化思考的人,目前還在設計這片一望無垠的大海裡探索中,除此之外也對城市規劃很有興趣。曾經都市更新給亭羽的感覺是負面的,進一步了解之後,才發現每件事都是一體兩面的,快跟著她一起來關心你生活的這座城市吧!

多媒體編輯:吳依珊

國北教文創系大三學生,喜歡逛展覽、閱讀雜誌,對新鮮的話題總是感興趣,「城市遇故知」是她第一次親身參與的策展工作,收穫很多,也希望能影響更多人對於都市更新的想像。

回饋品設計:黃郁喬

一位多才多藝的室內設計師和產品設計師。善用自己的手畫下每一刻的感動,將每一刻的感動轉化為無限的可能。透過旅遊觀察與生活經驗,展現細節表現上的靈魂與表情。

 

認為此專案有違規或不適合嘖嘖使用者的地方嗎?請填寫表單協助我們檢查。

NT$ 1,580
已被贊助 129

【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電子書 + 紙本印刷書籍+精裝筆記本 + 個性帆布袋 + 跨國旅行護照套 + 精美明信片】
回饋品註記 :
1.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紙本印刷書籍為電子書的紙本印刷出版(雙面印刷/ 100磅高級銅版紙 /A5大小)
2.精裝筆記本(皮書封與精美印刷 / 總厚約0.8cm / A5大小 )
3.個性帆布袋(米白帆布袋 / 粉藍帆布背帶 / 大小42cm x 29cm)
4.跨國旅行護照套(帆布縫製與精美印刷)
5.精美明信片(雙面印刷 / 三百磅卡紙 /A5大小)

calendar_today 預計於 2015 年八月實現
NT$ 1,280
已被贊助 68

【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電子書 + 紙本印刷書籍 + 個性帆布袋 + 跨國旅行護照套 + 精美明信片】
回饋品註記 :
1.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紙本印刷書籍為電子書的紙本印刷出版(雙面印刷/ 100磅高級銅版紙 /A5大小)
2.個性帆布袋(米白帆布袋 / 粉藍帆布背帶 / 大小42cm x 29cm)
3.跨國旅行護照套(帆布縫製與精美印刷)
4.精美明信片(雙面印刷 / 三百磅卡紙 /A5大小)

calendar_today 預計於 2015 年八月實現
NT$ 680
已被贊助 12

【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電子書 + 個性帆布袋 + 跨國旅行護照套 + 精美明信片】
回饋品註記 :
1.個性帆布袋(米白帆布袋 / 粉藍帆布背帶 / 大小42cm x 29cm)
2.跨國旅行護照套(帆布縫製與精美印刷)
3.精美明信片(雙面印刷 / 三百磅卡紙 /A5大小)

calendar_today 預計於 2015 年八月實現
NT$ 380
已被贊助 14

【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電子書 + 跨國旅行護照套 + 精美明信片】
回饋品註記 :
1.跨國旅行護照套(帆布縫製與精美印刷)
2.精美明信片(雙面印刷 / 三百磅卡紙 /A5大小)

calendar_today 預計於 2015 年九月實現
NT$ 180
已被贊助 7

【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電子書 + 精美明信片】
回饋品註記 :
1.精美明信片(雙面印刷 / 三百磅卡紙 /A5大小)

calendar_today 預計於 2015 年八月實現
NT$ 160
已被贊助 35

【台北首爾上海城市更新自我實踐計劃研究電子書 】

calendar_today 預計於 2015 年八月實現

© 嘖室股份有限公司